Thursday, 24 January 2013

我的姓氏 - 沈


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4。其读音因不同的来源而有别,分别为“审”音和“真”音。读“审”音的沈姓,是黄帝的后代。《姓纂》上说:“周文王 第十子晡季食采于沈,因氏焉。今汝南、平舆、沈亭,即沈子国也。”读“真”音的沈,是颛顼帝的后代。《姓氏考略》上说:“《左传》沈姒蓐黄注,四国,台骀 之后,系出金天氏。又,楚有沈尹氏,沈诸梁,并公族,以封于沈鹿得姓,则系芈姓,非一族,直深切者,为实沈之后,与音审者不同。”
>

来源
一、远祖始于西周时期。周文王子聃季(季戴),受封于沈,建立沈国(今河南平兴县北),沈本是上古国名,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。周初时,周武王死后,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,周公旦(周文王第4子)摄政。三监不服,与武庚(商纣王之子)勾结,联合东方夷族反叛,后被周公旦所灭。季载(文王第10子)因平叛有功,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,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,又名聃国。季载又称冉季载。聃又写作冉,古时,冉、沈读音相同。春秋时(前506年),沈国为蔡国所灭,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,后代子孙以国为姓。二、出自周代。周代楚国公族封于沈鹿,后代以地名中的“沈”为姓。三、出自少昊金天氏,以国为氏。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,春秋时,为晋国所灭,子孙遂以沈为氏
迁徙分布
沈姓起源于今河南、安徽两省间地。春秋时,沈国被蔡国灭掉后,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,其孙沈尹戌,初隐居于零山,后仕楚为左司马。尹戌之子沈诸梁,世袭作司马,食采于叶(今河南叶县)。秦时,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(今安徽符离集)侯。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(今安徽寿县)。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(今浙江吴兴县),此为沈姓南迁之始。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。至唐代,沈姓已散居今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唐初,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、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,在福建安家落户,其子孙散居龙溪、漳浦、南靖、长泰、诏安等地,唐末,王潮、王审知兄弟入闽,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。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,其子沈廷辅,随父入闽,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。沈廷辅有8子,分居宁化、龙岩、长汀、清流、延平、连城、上杭等地,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、梅州等地。明末,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,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。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福建漳州、泉州及广东沈氏,又有多支迁往台湾,进而又移居海外。在台湾,台南县新营市的沈氏先人沈参,是漳州所属诏安三都西坑乡望族沈宣义的第22代孙,他于乾隆十八年前后来台湾定居在新营市,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,现在子孙多达三千人,成为当地的望族。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。

<摘自维基百科>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